【科技专论】以科技创新推进供给侧改革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邹慧 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所长
相关阅读:
【科技专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基础研究是创新的供给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应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的良方。供给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要求从供给链、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产业、创新领域,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同时发展高质量的、可创造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致力于建设一个要素配置优化、附加值高的质量和效率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科技创新。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与需求侧强调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相对应,供给侧涉及五大要素,即劳动力、土地等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的繁荣,一方面依赖于对消费动力的刺激,另一方面则依赖于供给侧前三大要素的支撑。但是,时至今日,从消费端看,我国供给的产品因为创新不足、品质不高而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供给侧看,劳动力、土地、资本三大要素的驱动作用正在减小,人口红利锐减、土地等成本急剧上升、传统产业的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必须依赖在创新基础上的效率提高。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所强调的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而科技创新又是所有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巨大作用,就在于可以帮助解决当前中国经济供需错配的问题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外部性问题。
其一,有助于纠正我国当前经济供需错配的问题。所谓供需错配,即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目前,我国中高端产品和高新技术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供需缺口。一方面,国内民众涌向海外市场购买奢侈品、电子产品、日用品等,国内诸多生产建设领域所亟须的高端装备、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国内同类产品因为质量欠佳、创新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而造成相对产能过剩。因此,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传统工艺和技术的不断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提高供给质量,有助于解决我国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的问题。通过开拓新技术空间和新的市场,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尖端产品的研发,既可刺激新的社会需求,又可生产出高水平的进口替代,缓解我国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其二,有助于推动过剩产能和过剩库存的内部消化。供给侧改革中的去库存,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内部社会消化。以二、三线城市品质化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国内过剩产能和过剩库存内部消化的重要手段。而城市品质化和农村现代化所涉及的城乡地下管网建设、通讯网络架设、各类污染治理,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建筑推广等,都必须依赖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
其三,有利于提高传统产业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十三五”规划纲要所倡导的“互联网+”,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综合体现。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主导的技术经济,不仅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在消费领域发掘和形成新的营销渠道和经济增长点,还可在生产领域打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格局,形成分享经济,提高要素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产生供需错配。
其四,可协助解决经济粗放型发展的后遗症。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经济粗放型发展的后遗症。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政策,更需要技术。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如废弃物资源化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城市有机垃圾处理技术等,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区域社会保护湖泊、土壤资源和优化人居生态环境等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提供“处方”。
如何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鼓励科技创新?从国际经验看,离不开政商环境的优化、科技第三产业的发展、投融资体制的健全和创新人才的培育这四个方面。
一是优化政商环境,为企业创新松绑。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承担者。优化政商环境,政府大有可为。首先,可从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入手,打破少数国有企业和个别大型民营企业在行业领域的市场垄断,为中小企业创新营造一个健康、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其次,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创新松绑减负,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跑者。第三,通过适度的减税和减负,促进企业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
二是发展科技第三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第三产业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手段,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第三产业,包括科技咨询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科技技术服务业。科技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健全多层次投融资体制,引导资金流向新技术开发。一方面,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供良好的金融体制供给,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发展培育金融市场的同时,防止因高额金融回报造成过多的企业财力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经济。
四是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引进,优化劳动力供给质量。一方面,政府要在这些方面加大投资,通过财政支持、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为引进和留住人才提供优越的经济待遇和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提供补贴和出台优待政策等形式,促进中小型企业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培养更高层次的本土人才。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